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当前位置:首页
        > 走进济宁 > 风土人情

        山东琴书

        发布日期:2018-11-11 10:52 信息来源:济宁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        分享

        起于乾隆、嘉庆年间的鲁西南农村,开始称为“小曲子”,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,俗称“唱扬琴的”。民国三十年夏历 2 月 2 日扬琴艺人集合于济宁,建立了“殷”、“贺”、“茹”三大门户,立足于济宁码头。扬琴由数人搭档演唱,分别扮演角色,演唱、伴奏集于一身的演唱形式。以扬琴、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,曲调缠绵委婉,十分动听。济宁人过去顺口溜“老咬口的干饭道门口的粥,茹小辫的扬琴翟教寅的吼(读阴平声 HoU )”。唱词多用第一人称,有极大的表演潜力,所以后来发展成了济宁吕剧。

        此外“ 高调梆子 ”、“ 四平调 ”两个剧种也都起源于济宁,运河的繁荣是戏曲曲艺的兴旺的最佳土壤。

        又据唐袁郊《甘泽谣》所记载的济宁人许运封及外祖父李谟在济宁与李白交往的佳话说:许云封乐工知笛,李谟笛艺非常,名赫一时当朝。李白所写的诗歌在宫廷风靡一时,他的《宫词十首》、《清平调词三首》又是以李谟演奏为主,且为梨园之保留节目。李谟等与李白是为挚友,在济宁期间,时常饮聚于贺兰氏酒楼欢晤。这一史事,同狂放不羁,一生坎坷的孔子后裔孔尚任所创作的名扬于世的《桃花扇》,为济宁域段戏曲文化增添了流芳千古的璀璨光彩。济宁土生土长的音乐舞蹈别具一格,有的是早已蜚声海外了。